三尺讲台
教学管理 教改教研 教师培训 学科活动 语言文字宣传
学困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
发布时间:2019.12.26

陈书妹

 

摘要

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强大压力, 许多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 其特点是:以单纯的升学考试为目标,以突击备考为手段,以反复灌输为基本, 在死记硬背上下功夫。这套教育体系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势必会产生厌学心理。 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却不失为救助学困生的一剂良药。 新课改教学理念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因材施教, 采取“班集体和个别化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 这无疑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抑制了学生的厌学。

关键词:学困生  厌学  矫正

、学困生厌学情况分析

学困生产生厌学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不合理的教育,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育思想的僵化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左右,有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了解受教育者,掌握教育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育人,而是一味认为我讲得多讲得深,总比讲得少讲得浅要好, 至于学生是如何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科学过程,他们全然不知也不问。课内满堂灌, 课后搞题海,违背大脑兴奋、抑制规律,使学生厌学,更使学困生弃学。

2、教育形式封闭

有的教育工作者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学生对此没有兴趣。 绝大多数老师都按统一教学大纲和统一教学进度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出现“不懂、厌学、更不懂、 弃学”的恶性循环。

3、教育方法陈旧

有的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把思想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 置学生于老师的控制下,这是典型的“保姆式”教育。其特征是:重看管, 轻学生自主意识;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校内,轻校外;事事“抱着走”, 以“管”人代替“育”人,要求学生完全听命于老师的安排和灌输。 学困生就是保姆式教育结出的苦果。

4、教育内容单一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多数学校进行的教育内容是单一的。 他们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点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 考试的内容就精讲细讲,考试不考的内容就无人问津。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 使教育效果收效甚微,十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学困生只是学生成绩不够优良, 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潜能的,然而,在这种单一目标、单一要求下, 他们屡遭打击,以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二)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

学生将前人的认识成果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基础教育为九年, 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如果升入中高等院校,那么,这个学生过程就要更长了, 这么长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

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抓得特别紧, 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就是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个好学校。 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他们像笼中的小鸟, 渴望在天上飞,可就是飞不出去、飞不高。特别是成人期望值过高,总是挑剔, 使得学生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师长满意的挫折感。这种长期的消极情绪的积累, 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反应,

压抑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四)被动依赖的人际关系

学生与老师、孩子与家长,永远是一种被动的关系。 与成人的交往总使学生感到一种束缚与压抑感;而与同龄伙伴交往, 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来。学困生视学习为苦役, 哪里会有学习的热情?

、在新课改教学中矫正学困生厌学的方法

(一)创造轻松的人际关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环节中,首先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这个环节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而且也为学困生产生亲师心理提供了最佳时机。据此,我们提出了“厚爱学困生、 热切鼓励、悉心辅导”的原则。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多数是人为的、偶然的。 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地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地热爱他们,特别要厚爱学困生, 要知道爱是教好学困生的前提。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效应, 充分证明爱护、信任和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 因为这种爱和信任能有效地消除老师和学困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填补“心理鸿沟”。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要把学困生当作人来看待,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而且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只是微弱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进步大的还要奖励。这都是对学困生的振奋和鼓舞,从而激荡他们被冷落的心灵, 增强其自信心。

新课改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上“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 学困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不正常状态。它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可用时间, 均等的自学时间。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切,给学困生“回答、质疑、演示、 练习”的机会。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辅导,要使学困生有信心、有收获,一定要热情、 耐心,多引导、点拔,决不要埋怨、不耐烦, 使他们失去了“我能自学好”的信心和自我期望。千万不能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相反要善于寻找和捕捉他们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才可能星火燎原。总之, 教师决不能使学困生害怕学习,对学习望而生畏,以致成为一种不愉快的负担。

(二)改变呆板的知识传递途径,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

1、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当前国内外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点是有序性、集体性和大容量, 但它无视能力差异。而新课改教学允许在班级授课下,“快者快学,慢者慢学”, 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班定步调和自定步调相结合。为此, 教师要首先弄清学困生薄弱的环节,然后分析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心理特点, 找出他们的“大同”和“小异”,做好切实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对症下药。

2、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原则。

“低起点”就是摸清学困生知识基础和能力实际, 把起点放在学困生努力一下就可能达到的水平上。“小步子”就是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把学习的步子放小, 把产生挫折条件逐步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 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多活动”是指针对学困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 适当缩短学困生自学时间,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这样调节了学困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

“快反馈”就是指在每项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老师的启与结,又有学生的读、练; 既有教师的检查,又有学生的自检。这种快速的反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避免课后加班加点。

(三)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健全人格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通过适当降低学习要求, 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率以及取消各种补习提高成绩等途径,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 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尽己所能, 努力培养学生活泼、开朗性格,培养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格, 使学困生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控个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 “条条大道通罗马”,即便考不上高等院校,也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激励理想,循循善诱。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必须先解决他们的厌学心理。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他们热爱学习,追求上进,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因。课堂上,教 师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让这些学困生,在心中感觉到教师都是一视同仁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 要循循善诱,要低起点,低要求,充分考虑到这些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桃子。课下教师要多与这些学生交流,肯定他们在学习中的进步,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优点,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在生活上是他们的亲人,学习上是他们的 师长,思想上是他们的导师,从而对学习树立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对待生活,从心理上克服厌学的心理。

(五)指导学法,激发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因为他们基础差,缺乏学习的方法。他们在学习时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思考,喜欢死记硬背。久而久之,他们缺乏灵活的头脑,积极的思维,再也不敢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对此,教师应 该因势利导,对这些学生进行耐心启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让这些学生对学习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很多学生基础差,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课上要降低问题的难度,给这些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喜悦,收获学习的成功。只要这些学生有进步,教师就要及时表扬,哪怕是学习中的一点点亮点,教师也一定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挖掘,让这些学生看到希望。

总之,转化学困生厌学心理,培养学困生自学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那么,学困生转化也必然有一个过程。我们只有牢记新课改教育理念, 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长其善,救其失,扬其长,促其变”。培养学困生“勤奋、努力、 坚持”的品格是我们在转化其厌学心理,培养自学习惯时所应牢牢记取的。

[参考文献]:

李蓉 《爱上学校,不再厌学》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201

金忠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701

韦清 《学生厌学根源何在》《新教育》2011年1月第1期

赵丽琴 《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8第1版

张日升 《咨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地址: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新华社区-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京港澳高速路连接线3公里处、南翔万商旁)

联系电话:0730-8061333      

Copyright © 2010-2017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湘ICP备18022682号 技术支持:连线科技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