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教学管理 教改教研 教师培训 学科活动 语言文字宣传
第一次读书分享:撒哈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12.20

一直对三毛有种特殊的情感,喜欢她那份不按常理出牌的态度,喜欢她自由不羁的灵魂,喜欢她“没有来世、只有今生”的倔强,喜欢她活的比谁都潇洒。一张照片便能将她带去撒哈拉沙漠,从此,开启了一段狂野温柔的大漠生活。

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谈到,大漠是前世的乡愁。就因为这一份乡愁,来自前世的感应,她与丈夫荷西才会一同搬到远方的撒哈拉沙漠结婚、生活,去感受尘缘的魅力。可即便这样子逃离到远方,也逃不出世俗的樊笼。就如她在文章中说到的“看花了人的眼,看痛了人的心”, 红尘十丈,茫茫的人世,究竟还是脱不出世俗的影子,到头来终究还是自己的来处。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哑奴》那篇文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哑巴,他是个奴隶。成日受到非人的待遇。但他又是那样淳朴,善良,他会默默地帮助他人晾衣服,补羊圈的洞。人人都嫌他脏,把他随意买卖。这种待遇让我想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歧视黑人,让黑人在国家面前抬不起头来。似乎这就是命,自第一天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生命就被烙上了“黑人”这个独特的标签。自此之后,他就要过着寄人篱下,让人抬不起头来的日子。在撒哈拉沙漠,他住在破旧不堪的帐篷里,躺在满是泥沙麻袋的地上;他在近五十五度高温的烈日底下做水泥活,啃着平日里给羊吃的旧面包;他被主人用金钱交易,被当地人侮辱,斥骂;就连他八九岁的孩子,也在主人家做仆人。

这一切的一切,仅仅因为他自出生以来就被烙下的烙印”黑人“。《哑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当三毛见他被卖走时,送他了一条软毯子,他不顾一切,从车上跑下来,尽管脚上还戴着镣铐,但是他仍然不顾身体上的羁绊以及身后的追赶,他马上跑回去,把毯子给他的傻太太和孩子们看,叫他们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他哑奴摆脱于一切,只为了去给家里的人送一条毯子。故事的最后,全家人裹着那条毯子,目送着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被人们压上了车,前往下一个家庭中去。

由哑奴的命运让我突然想到林语堂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阐述过他对于命运的了解。他说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命运,命分为“金木水火土“,每个人的命运都代表了一种性格。但是,哑奴又代表着哪一种命运呢?每个人的确应该相信命运,但是,相信命运的同时能否去改变命运呢?

之所以喜欢三毛,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自由之人,还因为三毛是一个敢于做自己,爱自己的独立女性。她讨厌于一切繁琐的事物,向来我行我素,流浪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现代的人们似乎总是被一切繁杂的事物所羁绊,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心中最喜爱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心“一词也似乎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抛之于脑后,“浪迹天涯”式的生活方式也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在夜晚华灯初起之时,每一个朝九晚五的人是否能想起曾经有过一个三毛这样的女子呢?

读《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内心如同一张温柔却不失桀骜的风,向自己铺面而来,她的生活颇有些像《阿甘正传》中说的“疯子自有疯子之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好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无论结局怎样,这一本厚厚的文字一定是三毛献给大漠最美的告白。她“告白”于这份真实的自己,愿自己在理想的国度里,欣其所遇,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告白”于这前世的乡愁,茫茫的荒漠,时代已悄然过去,而只有今生方可成全;“告白”于羁旅的乘客,大漠塑造了人心的形状,只不过开始相同,可渐渐地,最终亦是不同;“告白”于流浪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地址: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新华社区-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京港澳高速路连接线3公里处、南翔万商旁)

联系电话:0730-8061333      

Copyright © 2010-2017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湘ICP备18022682号 技术支持:连线科技

官方二维码